伏羲故里之我见
年轻时曾看到一篇考证“太乙小子”的文章,里面谈到了伏羲与泰山的关系,激发起我的许多思考。因为我的家乡在泰山附近,家乡的一些地名:如伏山、蜀湖、疏(述、蜀)里,东疏(述、蜀)等,与伏羲氏有些关系。长大之后才发现原来伏羲氏出生地或故里一直存在争议,有河南说、陕西说、甘肃说,偶尔也有山东说,就连山东省博物馆对伏羲氏的介绍也说是河南人。进入九十年代,曾到广西、贵州、湖北等地旅游考察,发现那里一些人都自认是伏羲氏后裔,出自东方。我曾问一些专家:东方是哪里?他们都说:古代的东方,专指山东一带。 今年5月5日,从《联合日报·文史周刊》看到潘建荣先生《伏羲生於雷泽考》,感到非常高兴,自认为见到同道。但对潘先生关于伏羲生於荷泽雷泽一说不能认同。根据多年的研究,我认为伏羲故里当在宁阳、泗水一带。 泗水华胥山下的华村水库 伏羲先是传说中的上古部落首领,至东汉方载入史籍,历代公认确有其人。东汉班固的《汉书》,将上古帝王从黄帝推至伏羲。《汉书·古今人表》首叙伏羲,次列炎黄,以伏羲为历史源头。晋代皇甫谧《帝王世纪》言伏羲“继天为王”、“作八卦”“造书契”、“制嫁娶之礼”等,居功甚伟。伏羲是中华民族比炎黄更早的人文始祖,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肇始于伏羲。 伏羲,风姓,各类典籍中又作伏牺、伏戏、包羲、庖羲、庖栖、炮牺、宓戏、泰帝、太昊、太嗥、春皇、木皇,等等。 伏羲之所以有这么多称谓,主要是由于上古没有文字,先民事迹多赖后人口耳相传,出现转音。后来见诸文字,按音署字,便出现不同称谓。王献唐《炎黄氏族文化考》认为伏是氏族名号,出自于风姓,伏、包、虑、庖均出自风;羲,雄也,皇也。伏羲,意思是伏氏之雄。 伏羲的称谓虽多,但不外两类:一类是伏羲、伏戏、伏牺,包牺、炮牺、庖牺、宓羲、宓戏、虑牺等,为转音署字造成的。二是春皇、木皇、泰帝、太昊、太嗥,均属于因事立称。虽然称谓不同,但却带来远古的大量信息。如春皇、木皇,说明伏羲出自东方。《帝王世纪》:“燧人氏没,庖牺氏代之,继天而王,首德于木,为百王先。帝出于震,未有所因,故位在东方。”太即古泰字,泰帝、太昊、太嗥三称明显带有泰山之信息,泰山又在东方,因而伏羲故里应在泰山一带寻求。 泰山之南,为泰安、宁阳、泗水、曲阜等,均有伏羲遗迹。但从地名(山名、水名)、封禅地、城名、氏族后裔考证,伏羲故里当在宁阳东部、泗水北部。 先说地名。宁阳有伏山,有东疏镇、西疏村。疏字有多个署法,过去有一段时间署“述”,明代《兖州府志》署“蜀”,汶上县有蜀湖,这些“疏”、“述”、“蜀”是伏羲之伏的不同署法,当地人读“府”。泗水也有伏山,当地人叫伏尾人。往东平邑有伏首山。据查山东有伏羲庙的县区不少于7个,如宁阳、泗水、微县、山亭、峄城、邹城、鄄城等;有伏(凫)山(湖)的县区不少于6个,如宁阳、泗水、平邑、邹城、山亭、汶上等;以“伏”(疏、蜀)名村的至少有两个县区,如宁阳、山亭等。宁阳有华丰镇,“丰”即“风”字别署,华丰,应是华胥族风姓的聚居地。泗水有华胥山,现在叫黄山寨,下有华渚,现为华村水库。伏羲母华胥,是华胥族女,风姓。《春秋世谱》说:“华胥生男子为伏羲,生女子为女娲。”《路史·太昊记》:伏羲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,华胥、华渚全国有3处,但居东方者只此一处,其他两处皆由华胥族迁徙后形成的。华村水库之南还有伏羲山一座,上遗留有元代延祐五年重修伏羲庙石牌一块。 再说封国、后裔。西周分封列国,伏羲的山东后裔有四国列封,即:任,在济宁附近;宿,在东平县宿城村,后迁至江苏宿迁;须句,在梁山县寿张集;颛臾,在平邑县城北。这些封国都在曲阜、泗水、宁阳周边,是因为曲阜、泗水、宁阳等地作为少昊之墟,封给了文王之弟周公旦,封国就是鲁国。鲁国公室是周王室的近亲,但其治下的鲁国却不乏伏羲后人。宁阳县至今尚有伏羲庙一座,泗水风后岭上,残存风后庙遗迹。在宁阳、泗水、平邑一带有不少丰姓居民。 三说封禅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:“齐桓公既霸,会诸侯于葵丘,而欲封禅。管仲曰:‘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。’”然后管仲列举他所知道的十二家,都是封泰山,禅云云、亭亭、社首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又记载:秦始皇、汉武帝均是封泰山、禅梁父。封禅是古代的大事,易姓而王,都要告天祭地。《史记·正义》:“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,报天之功,故曰封。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,报地之功,故曰禅。”祭告上天封泰山好理解,泰山乃东方大山,众岳归宗、五岳独尊。祭地就要祭家乡的土地,梁父(云云、亭亭、社首)都是家乡的小山,梁父在宁阳县华丰镇汶河南岸,现有村庄叫南梁父村,汶河北岸还有东良父村、西良父村。社首也在宁阳县,云云、亭亭,在岱岳区大汶口镇,现在叫云亭山。 四是伏羲氏族以“成”名地,宁阳古代有“成”。 首先,《帝王世纪》载:伏羲生于成纪。《遁甲开山图》载:伏羲生成起。起通纪。成纪在甘肃省秦安县北,有传说伏羲族开疆至此,成纪是其族人密须部族的聚居之地,后裔祭祀先祖,遗迹传说,年久失真。这也说明一个问题——伏羲族聚居地名“成”。 其次,还有记载说伏羲生于雷泽。雷泽全国有多处,山东泗水有、菏泽有,山西有,河南有,陕西有,我认为这里记载的雷泽在城阳,为山东濮县,也就是现在的鄄城县。《水经注》:“雷泽在城阳故城西北。”城阳,也就是成场,是成地之人迁徙之后的居住地。因为有此记载,所以也有伏羲故里菏泽说。但菏泽有雷泽,却无华渚,更不在伏羲文化所属的大汶口文化核心区域,而且是低洼区。这个记载只能说明伏羲后裔的一支迁徙到这个地方,以“成”名地,用它来说伏羲出生于此缺乏更加有力的佐证。 第三,据传伏羲胞妹女娲居于承匡山。承匡山在济宁市微山县双城镇,现在叫凤凰山,承即成也。 第四,伏羲定都于陈,陈在现在开封附近。陈也是成,为其音转。 有很多的例子都说明伏羲氏族以“成”名地。 “成”就是“城”的原字。上古时期,人们为防御故筑墙为垣,居住其中。防御其他部落氏族及野兽的侵扰,城之初为成,后来因为古“成”多土筑,故又以土为城。 古代最早出现的“城”也是伏羲族发明和命名的。“成”是人类构建的城垣的名称,久而久之成了地名,成为伏羲族的地望。 泰山区域有“成”吗?有。在宁阳县东庄乡的西界,与华丰镇比邻。此处有古遗址一处,叫“郕城遗址”,此城春秋时仍名“成”。《左传》昭七年,“晋人来治杞田,季孙将以成与之。”《春秋》襄十六年,“齐侯伐我北鄙,围成是也。”不知“成”何时变为郕。大概春秋时人们见当时所有“城”都有名,而“成”虽为城,却无名,便把“成”作为地名,变成 “郕”,便成了“郕城”。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“成”作为“城”的原始之处。也就是伏羲时代人们从这里开始创造了一件伟大的工程构建物——城,命名为“成”。于是,为了区别此“成”,后来再造之城都以地名命之,如宁阳之内的刚父城、梁父城(禅梁父处也建有城)。而“成”从伏羲至春秋时代都只为“成”,这当中可能屡毁屡建,其名不变——这里作为中国城的发源地、命名地可见端倪。 以上从地名、山名、水名、封国、祭祀、封禅、母族、传说可以看出,伏羲的出生地在泗水,事业发迹之地汶河、泗河流域的宁阳东部、泗水北部。 原载2012年08月12日《联合日报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