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13日,“2012首届伏羲孔子王弼易学文化国际论坛”在济宁开幕,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来自澳大利亚、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学者,以及南京大学、南开大学等国内高校的专家。研讨会期间,与会国内外学者专家就伏羲文化与周易文化,以及孔子、王弼对易学的发展问题分别阐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。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贾庆超在发言中说道,“古老的泗河两岸蕴藏着众多密集的原始文化遗址,遍布三皇五帝的足迹,产生了孔孟儒家,兴起了刘汉王朝。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奠定了其他地区无以替代的价值地位。考古学表明,众多发掘出土的远古文化遗址,如兖州王因、邹城野店、曲阜西夏侯、泗水尹家城等都是全国著名的大型原始文化遗址,这些遗址构成北辛文化—大汶口文化—龙山文化—岳石文化的考古学系列,直接与夏商周文化衔接连贯起来,没有缺环,世界罕见。如果说中国是世界古老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国家,那么,汶泗邹鲁则是目前考古证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地区。而太昊伏羲氏的母族为华胥氏,华胥出生地古华渚———华胥池,即今泗水县大黄沟乡华胥山下群山环抱的华村水库。发源于新泰石莱山区、穿越华村水库而流入泗河的黄沟河,即为‘华祖河’,与洙水并行流入泗河,是东夷昊族最初的摇篮。太昊伏羲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,《左传》载‘人、宿、须句、颛臾,风姓也,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,以服事诸夏’,作为太昊后裔的这四个小国的地望恰是今济宁地区及周边范围。虽已祭祀太昊伏羲氏的古迹遗存特别密集,全国罕见,尤其在凫山文化群中更加凸显。” 济宁市周易学会副会长、秘书长孔勇说,“在济宁地区到处都有伏羲庙以及有关于伏羲的遗迹,其中尤为特别的就是微山两城的伏羲陵庙以及邹城郭里的纲纪碑。” 
陵上建庙,中国庙宇建筑史上绝无仅有
孔勇说,“伏羲庙,在全国较有影响的现存三处,河南淮阳、甘肃天水和微山。河南淮阳和甘肃天水这两处庙宇均建于明代。而微山的伏羲陵庙建筑年代不详。微山两城伏羲陵庙,是山东境内现存并有明文可查的最早的一处庙宇建筑,也是我国目前所存最早的庙宇。两城伏羲陵庙最为特别之处就是陵上建有伏羲女娲庙,陵上建庙,这在中国庙宇建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。” 据《魏书·地形志》记载:“高平、二汉属山阳……有洸水、千秋城、胡陆城、齐城、高平山、承雀山、伏羲庙。”据此可见,伏羲庙当在魏时已为名胜。《十三道图·图经》中记载:“单州鱼台县东北七十里曰辛兴村,其间有伏羲皇帝之陵,陵上有庙。” 据《中国文化起源初探———伏羲文化》所述,位于今微山县两城乡刘庄村西侧的伏羲陵北依凤凰山,南靠独山湖。整个陵台长40.5米,宽34.6米,面积有1401.3平方米;台高4.6米,四周用条石砌垒。在陵台之上建有庙宇,如今仅存有大殿一座,庙内存有元碑一幢。在大殿的后面还有一座女娲庙,陵前右侧则是唐朝挖掘的“皇井”一口,陵上存有数块残碑。 伏羲庙原是一组完整的古建筑群,前有三圣阁,后有女娲殿,伏羲殿建在中心部位,并配以钟楼、鼓楼、庙门等建筑,周围绕以青石垣墙。坐北朝南,坐落在伏羲陵台之上,大殿长17米,宽9米,高14米,为单檐歇山式建筑,由16根石质内柱,8根通天木柱,4架雕木大梁构成。庙宇的顶部由绿色的琉璃瓦覆盖,滚龙大脊,垂脊上饰有青龙、凤凰、仙鹤、荷花、神童、玉女,四角吊有风铃,店内供奉着伏羲塑像,在神龛上方悬挂有“人伦之始”木匾,神龛两侧分别供奉着甘罗和梁颢。 而在大殿后还有女娲殿,殿高8米,殿内供奉女娲神像。当年,女娲殿右边是关帝庙,左边是魁星阁,魁星阁前一株汉代古柏高23米,粗6围,穹枝葱茏遮天蔽日。清代康熙三十年编撰的《鱼台县志》载:“其前有伏羲庙,庙中双柏可数千年物,真古祠也”。台下有三圣阁,奉火神、财神、华佗。阁旁钟鼓楼上钟鼓高悬,晨钟暮鼓,音绕四乡。 在庙院内还有一口古井,逢大旱之年,此井水汪清澈,从不干涸,据《鱼台县志》记载:“唐时兵营在此所凿,呼皇井云”,现竖牌曰:“皇井”。庙前有山门,山门向南500米处立有牌坊,上书“伏羲庙”,字体为隶书,遒劲有力。牌坊至庙门有一条笔直的南北路,从卫星地图看,和北京故宫几乎在同一条经线上。 由于年久失修,历史动荡,如今许多的建筑都已被拆除,墙垣也已倒塌殆尽,现存建筑物仅有伏羲殿、女娲殿和庙门。历尽沧桑,数千春秋,众多建筑残败坍塌,但伏羲殿却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陵台之上。

纲纪碑,中国皇统第一碑
除了微山两城的伏羲庙,在邹城市西南的郭里镇东凫山西麓还有一座伏羲庙,这座被当地百姓称为爷娘庙的伏羲庙已彻底被毁,如今仅留下了5条石柱,以及稳重敦厚的四楞方碑和气势宏伟的纲纪碑,以及一座座殿堂的地基。孔勇告诉记者,其中那块纲纪碑被誉为“中国皇统第一碑”。此碑镌刻中国历代帝王即皇统大纲本纪,所以碑额名曰“纲纪”,又叫纲鉴碑。此碑为庙中的第二大高碑,有9米高,宽1.46米,厚0.4米,碑顶雕刻有二龙戏珠。此纲纪碑由山西按察司副使、邹人潘榛篆额,进士第邹县知县、河北束录人李凤翔撰写碑文,立于明万历四十五年(1617年),全文约有2950字。碑文历数盘古、三皇五帝,尤推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太昊伏羲,从夏代帝王纪历开始,一直截至到明朝万历年间,共计载刻正统13朝234名帝王年号及其在位时间,另外附有春秋、战国、王莽新朝、五胡归魏及辽、金之主。通史跨度之长,皇帝年号之清晰,在位时间之确凿,接续时代之谨严,镌刻文字之简约,为当时通鉴志书所无,在中国碑刻群中绝世无双,堪称中国皇统第一碑。 将纲纪碑碑文与史典对照可知,先秦帝纪依据《史记》,所载几乎只字不差。汉代及其之后则依据北宋司马光的《资治通鉴》及其续前补后或整理加工的《通鉴》系列。碑文所载皇纲大纪基本与如今的教科书一致,即使个别不同的地方,也不是讹误,而是精深考异、持之有据的另一种说法。如周纪中与《史记》对照仅漏掉“悼王一年”,确实精审的选择,与今天《辞海》中的《中国历史纪年表》一致。 伏羲庙遗址上的《历代帝王纪年碑》是一部简明的中华民族的历史,又是龙的传人延续的基本脉络,在国内极为罕见,也许是古代中国最为官方、全面的历史教科书之一了。

伏羲时代,中华文明的肇启时代
出现于传说时代的伏羲被誉为“三皇之首”“人文始祖”,伏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。伏羲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,发明创造了八卦,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,也结束了“结绳记事”的历史。他又结绳为网,用来捕鸟打猎,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,发明了瑟,创作了《驾辨》曲子,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。 伏羲时代之前,不仅是人与野兽同伍,而且那时的人类非常愚蛮,过着蒙昧的生活,是人类愚昧的洪荒时代。伏羲用文明灯火,带领远古先民摆脱了茹毛饮血、巢穴群居、鸿蒙未启的原始状态,跨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。 据史载,伏羲教人们织网捕鱼,从而使人类原始的狩猎状态进入到初级的畜牧业生产;他确定了婚嫁制度,创造了历法,发明了乐器,教会了人们制作和食用熟食,结束了人类身披树叶,茹毛饮血的野性状态;最重要的是,伏羲始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秘密符号———八卦,这是一组代表自然界天地水火山川雷电的象形文字,也是中国文字的起源。而其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。成为古代东方哲学的标志,并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学者探索和研究。唐代历史学家司马贞《补史记·三皇本纪》,对伏羲的功绩做了丰富精彩的描述:伏羲“仰观象于天,中观万物之宜,俯观法于地,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始画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,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,于是始制嫁娶,以俪皮为礼,结网罟以教佃鱼,故曰宓羲氏,养牺牲以庖厨,故曰庖牺。有龙瑞,以龙纪官,号曰,龙师。作三十五弦之瑟”。 伏羲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始画八卦。据孔子《易经·系辞下》记载,“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,仰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,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。”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记载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说:“余闻先人曰:伏羲至纯厚,作易八卦。”伏羲画八卦结束了此前的结绳记事,代之以象形字来记载事情,创造了最初的文字和书契,是中国古代文明开启的标志。中国大地上升起了第一缕人类文明的曙光。伏羲八卦,作为《易》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人类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,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伟大创举,它来自于长期生产生活的实践,形成于肇启文明的伏羲时代。八卦作为一种思想,作为辩证哲学,这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,不仅仅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,同时也逐步波及整个世界。17世纪,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茨创立“中国学院”,研究八卦,系统地提出了二进制的运算法则,为计算机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 伏羲文化诞生于远古的传说时期,那是依靠口口相传所描述的时代,这些内容到后来才被文字记录下来,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,而伏羲文化的研究,把中华文明史推向了那个遥远的传说时代。 图片说明:①微山两城伏羲庙。②邹城郭里纲纪碑。③嘉祥武氏祠伏羲女娲画像。 ■图片提供 贾庆超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