凫山羲皇庙遗址,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位于邹城市郭里镇爷娘庙东村(庙东村)。古遗址。

从两城乡伏羲庙到凫山羲皇庙其实并不远,,沿着条小路往北,不一会就到。路上有一段还归滕州管,土路。GPS刚公布“您已进入济宁市邹城市”,土路立马变水泥路了
到了凫山羲皇庙遗址。
其实这“羲皇庙”,说白了还是伏羲庙,比两城那个大不知多少倍。1929年有个军阀叫梁冠英的,怀疑这大庙里藏着“坏人”,就一把火烧了。但其实这庙的毁坏跟圆明园差不多,罪魁祸首还是咱自己。村民为了盖房子修桥,总是在庙里取“无用的石头”。至今村北的桥下仍有羲皇庙的石刻。后来在加上文革、炼钢,破坏可比军阀的火厉害多了。
为啥在这山套里建伏羲庙呢?
传说,伏羲和女娲每人手里拿一个碾轮,一个站在东凫山,一个站在西凫山,放开碾轮,碾轮相撞处,他们结婚,繁衍人类。为了纪念碾轮相撞处,即建此伏羲庙,以纪念人类初祖繁衍人类的伟大功绩。

拉起了警戒线?

由右至左,分别是:玉皇殿、创建三圣殿记碑、敬德废台。

大庙已去,只剩遗址。

创建三圣殿记碑,紧挨其后就是三圣殿基址。

这才惊讶地发现居然清理过了!  咱人品真好。在网上看的照片,遗址露出地面的不多。但如今经过考古队清理,拉了警戒线,意味着可以看到更多的殿堂遗址!

三圣殿(近)基址和玉皇殿基址(远)。

清理得还不错,前面的那个刚清理的带台阶的基址是玉极楼。

玉极楼东有这么个四方石碑,意义重大,稍后再说。

孤零零的碑座。

四方碑近照。为啥说它“NB”?是因为上面有八仙之一吕洞宾的墨宝!!!

上图,北边的碑面,落款为“双口道人”,“双口”指“吕”字。

南面的草书碑刻,原文如下:
鸟几山头不计年 鸿蒙未分始占先
古松不老千载秀 万竹丛生月满川
西畔鹤轩转清幽 西望晴光景色鲜
且看山色旅游况 免教花落惹新娴
落款自己看,不标出来了,最左署:“虚昌道人亲笔”,“虚昌”也指“吕”字。

上面两张,石碑特写。

石碑后有敬德废台。典故复制百度百科:
唐王李世民登基后,回忆一段往事:当年东征,被困于此山坡,正当人困马乏时,受神人施恩,方得脱免于难,太宗皇帝为报答神明援救之恩,令尉迟公监工。重修爷娘庙,但最后一座高楼楼基刚刚垒好,西凉发生战事,太宗急令这位大将西征去了。这便是“唐王重修(爷娘庙),敬德监工”的说法。
敬德废台石块巨大,怎么由外地运来,又怎样垒砌到一块?石缝间无大空隙,齿合很紧,虽经千年风吹雨打,仍岿然兀立,这不能不令人惊叹佩服工匠手艺高明了。请看几个数字:笔者丈量了台基上一中型石头,长3.23米、宽1.21米、厚0.7米。这样厚重的石块,由外地(与凫山石质不同)运到山脚,再一寸寸挪到半山腰,该需要多大的工夫!

废台西向东摄。

仍有没清理的遗址。

玉皇殿石柱。

香火仍不绝

唉,刚才的信息是参照百度百科并结合图写的。却发现百科上每个建筑的位置严重矛盾,上图这一片建筑基址是哪个殿说不清了。

元代莲花柱础

劳动者

上两图,羲皇庙名碑:杏祥碑。

一处未经清理的建筑基址,或为伏羲殿。

杏祥碑及建筑残件。

遗址部分和一个废弃的碾轮。碾轮是人类诞生的象征,虽笨拙,但神圣。

拉起警戒线的遗址部分,碑是“纲鉴碑”。

建筑基址
玉函洞,介绍复制于百度百科。
“玉涵洞”,当地人叫它“蛤蟆洞”,因其洞口为张开的蛤蟆嘴而得名。洞口高约2.2米,深10余米,面积30 多平方米,可容20多人站立,洞内冬暖夏凉,另有一清泉缓缓流出,凝聚洞口石间,不溢不枯,掬之入口,清冽甘甜。冬天,无数青蛙汇聚于此,栖息越冬,十分安全(大概也由此而得名吧)。而今已被黄泥淤积。
高9米,宽1.46米,厚0.4米,碑顶为二龙戏珠雕刻。明万历45年孟夏(公元1617年)立,邹县县令李凤翔撰文,山西按察司副使古邹潘榛篆额。上刻自盘古至明万历时历代帝王的世系纪年,国内极为罕见,对研究中国社会历史沿革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。
是不是这个才是敬德废台?全乱了

凫山羲皇庙简介,分开上图。

复原图,真假难辨。建筑位置还算靠谱,建筑风格和山之类的细节完全不可靠。
简介,错字连篇。

县市省三级文保碑

1984年邹县人民政府立,邹县就是比邹城市带感

省保碑只拍了背面

东凫山上的风力发电

羲皇庙南有庙东古墓,上有封土,在一个山涧里上图,墓门被打开了,不知是被考古发掘过了还是被“考古发掘”过了。

墓内情景,怎么那么多旧衣服?

文保碑,说白了还是县保。

左为东凫山,右为西凫山,中为画卦山。传说伏羲就是在画卦山上创造八卦的。

回了拍最后一张。

正要回去,发现了一个巨型碑座,远看还以为是山石,震撼得很。

这得怎么才能砸成这样?

满脸怒气的碑座头。已是身首异处。
还有一块碎片。 |